观后感

当前位置:首页 > 观后感

复兴之路观后感12篇

复兴之路观后感12篇

  复兴之路观后感(一):

  《复兴之路》给了人一种震撼的感觉。高耸的华表,奔涌的江河水,远处模糊的宫殿,书的封面底色浓厚又艳丽,极富视觉冲击力。中华民族的历史也是这样,既辉煌灿烂又饱经风霜,既有着悠久的古代文化气息,又充满着现代活力。

  “以史为鉴,能够知兴替。“纵观中国历史,我们能够从中明白一件事:志当存高远。因为人是为什么而活又是什么在支持着人们奋发向上其实可是就是两个字——信念。

  当国人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沉醉不醒时,在欧洲,许多西方国家却在悄然发展壮大着,他们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志向远大而又有着令人惊诧的行动力。当本国的资源不能满足时,他们把目光看向了传说中“遍地黄金”的东方国家。当英国派出使者向清朝请求通商时,乾隆却以“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为由一口拒绝了他。那时的清朝已经在安逸中消弭了意志,不求上进,在自我自足的满足中一醉不醒,浑然不知外面的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于是,中国与世界发展的潮流擦肩而过,没有抓住这难得的发展机遇。

  清朝的闭关锁国,孤立了自我,使自我在世界上落伍。结果以往的东方大国,被欧洲国家的尖船利炮打开了国门,从此步步沦丧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蒙受了百年屈辱。

  “志当存高远。”我们不能只看到眼前的繁花似锦,不能奢望能一劳永逸,不能满足于眼前的一点点成就,而是要树立远大的志向,并为之不断奋斗,最终才能成功。

  “请您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屋架,披上绸缎,缀满宝石,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放上神像,饰以琉璃,饰以黄金,饰以脂粉,请诗人出身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请您想象一个人类幻想中的仙境,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在世界的一隅,存在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个奇迹就是圆明园。1860年10月18日,英国公使额尔金下达焚毁圆明园的命令,其理由是”在人们脑海中留下不易泯灭,永远保存的痕迹……圆明园宫殿为之要地,人所共知,毁之所以予中国政府以打击……警醒其迷梦”这一行动得到了英国首相巴麦尊的同意,他还暗示额尔金烧毁紫禁城。

  为了给予中国政府以沉重的打击,破灭中国人民的信心,这座耗费了150多年时光和数不尽的人力物力才建造起来的万园之园,被一把火和一个野蛮的命令所毁,只给百年后的世界留下了断壁残垣和不绝于书的愤怒。

  “志当存高远。”如果当时的王朝统治者能目光远大,立志高远,或许这梦一般的园林不会被毁得如此令人心痛。可是世界上不会有“如果”,我们必须以此为鉴,从伤痛中走出来,去创造更加完美的明天。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经过光绪帝进行了资产阶级政治改革运动——戊戌变法。虽然变法最终失败了,可是它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它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扩大资产阶级政治权力,贴合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趋势,它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和新思想,批判了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志当存高远。”这是一次资产阶级的觉醒,志向远大的仁人志士在中国一步步滑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深渊时勇敢的站了出来,期望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为此奔走奋斗。其中尤其是”戊戌六君子“中的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时拒绝了逃生机会,表现出了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甘为变法流血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以这种捐躯的壮烈行为,来唤醒民众的觉悟。可是树立了远大的志向,还需要脚踏实地的行动最终才能获得成功。

  由于变法的失败,中国失去了一批倾向在原有体制下实行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代之而起的是主张激烈变革,最终使一场千年巨变——辛亥革命爆发了。辛亥革命给了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近代长达270多年的腐败屈辱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也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张勋复辟帝制的闹剧和袁世凯的83天皇帝梦都是警醒他人的例子。

  “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心信不可行,则反掌折枝之易,亦无收效之期。”被称为“国父”的孙中山先生以往这样说过。这句话告诉了我们意志的重要性,我们要用正确的思想来指导我们的行动,软弱与退缩都不是革命者应有的,我们要勇于应对困难,愈挫愈勇。因为“虽然试了不必须能成功,可是不试的话必须会失败”。很多时候成功都是一扇虚掩着的门,就看你有没有勇气去推开它。或许困难并没有你想象中那么难以解决。

  我们除了“志当存高远”之外还要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坚信终有一日会取得成功。孙中山先生一生都贡献给了中国革命,“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他不仅仅树立了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远大志向并且还为之奋斗了终生,值得我们后人敬仰。

  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而新文化运动的掀起传播了马克思主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中国共产党也应运而生,从此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志当存高远。”立志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努力奋斗,抛头颅,洒热血的结果,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黎明前最黑暗,在中国迎来真正的光明之前,无数的革命先烈用他们的鲜血开出一条血路。中国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伟大意义的里程碑,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中华民族从此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978年12月,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

  今年是改革开放35周年,在此之际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我们与世界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

  “志当存高远。”我们要坚定改革发展的政策不动摇,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的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中国的历史是一条悠久的长河,昼夜不停奔腾向前流去。而作为当代学生的我们要成长起来,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志当存高远。”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我们肩负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任务,当今世界,科学发展日新月异,逐步向知识经济,信息化社会迈进,不学习,人就会落后。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顺应时代的要求,要胸怀共产主义远大梦想,要有远见卓识和在复杂的环境中应变的本事,勇于开拓创新,进取努力,争创成绩。

  或许我们此刻仍然很青涩,仍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可是我们会更加努力。看完《复兴之路》,胸中涌现的自豪与活力像是一股强大的暖流贯穿全身。我们的祖国啊,虽历经风霜,但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与活力。而我们则应当遵循诸葛亮在《诫外甥书》中的教诲:“志当存高远。”

  复兴之路观后感(二):

  政论片《复兴之路》是中央电视台去年在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之际播出的一部全面、系统梳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系列节目,由《大国崛起》的原班人马制作,有人称是《大国崛起》的姊妹篇。《复兴之路》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首过去,展望未来。该片按照历史线索,逐集表现了中国如何从民族觉醒到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从实现改革开放到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科学发展,建设富强、民主、礼貌、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是一部能够让我们真正深入的了解中国艰难曲折的民族振兴之路和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的必看的巨片,作为大学生观看该片有助于我们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对于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更好的培育我们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

  我是一个月前在学校网站的"山大新闻网"的"视听在线"上看完此片的,初看此片,就感觉到它与《大国崛起》有很多相近之处,我当时看的很专注,总感觉有一股力量吸引着我去一口气看完.看过《大国崛起》后,再看《复兴之路》,受到的震撼很大,这种震撼从一开始一向延续到看完,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感触太深了,总感觉不吐不快,籍此机会,借以抒发自我的感触.

  为了一个民族的梦想,我们从1840年的海面出发;为了一个不变的追求,我们在岁月深处写下光荣。全球视野下展现中国道路之抉择;全景历史中浓缩民族复兴之历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用历史感悟未来。这是对该片所述资料的浓缩,该片共分为六集:千年局变;峥嵘岁月;中国新生;伟大转折;世纪跨越;继往开来。

  观看此片的过程中,我的感受随时期的变化而变化:从1840年之后一向到辛亥革命,看到很多屈辱事件时很气愤,尤其当看到清政府赔偿西方列强那么多钱,光赔日本人的钱就相当于清政府3年的财政收入时,气愤之极,挥舞起拳头;可是到抗战胜利,看到了中国复兴的转折点时,内心十分激动,及至建国初期的时候看到祖国取得的成绩十分欣慰,但因紧接的“文革”又感到很大的遗憾;到改革开放以后又十分振奋,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我差不多就是这么三种感受经历:一个就是建国之前的气愤;然后到建国初期既欣慰又有一些遗憾;再到改革开放又很自豪。

  因为总是有人要粉饰历史,所以我们要记住历史。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要永记祖国的历史,这不仅仅是为了要更好的与篡改歪曲历史的恶势力斗争;也更是因为“以史为鉴,能够知兴衰”,我们需要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前车之鉴,后世之师”,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更好的服务祖国,服务人民。

  作为八十年代出生的一代祖国建设的准接班人,我们要牢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壮大自我的国家。因为百年的屈辱历史已经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

  大清的闭关锁国,天国美梦,孤立了自我,使自我从此在世界上落伍,我们丛中得到了教训:仅有吸收世界的先进成果,使自我融入世界民族之林,才能与世界接轨,与世界共发展。闭关的后果让我们坚定了改革开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我们把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是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后作出的明智抉择,我们必须要长期坚持。

  以往的东方大国,被别人用尖船利炮打开了国门,蒙受了百年的屈辱,我们不得不感言:仅有拥有强大的国防,才能保卫自我的人民,保卫自我的家园。中华民族历来热爱和平崇尚和睦,追求和谐,但作为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必须拥有维护和平的力量,建设强大的国防,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建设一支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人民军队,才能铸就保卫和平的钢铁长城。

  在《复兴之路》中,我还激动的看到,中国走过了一段漫长并且艰难的道路,人类历史上在上世纪之初还没有哪个国家以往遭受过像中国这样的屈辱,再看看此刻社会的繁荣,中国人应当学会自豪和自信,可是不是自大。片中解说词说到,为了一个民族的梦想,我们从1840年的海面出发;为了一个不变的追求,我们在岁月深处写下光荣,全球视野下展现中国道路之抉择。能够看出一个大国从伤痕一路走来的不容易,这就像我们一个家庭一样。我小时候父亲去世,家里老屋连楼板都没,还拉了一笔看似不小的债务。之后大姐工作以后努力挣钱还债,再之后家里老屋铺上楼板,家里用上煤气灶,买来西湖牌黑白电视。到以后2姐在北京读完大学,做了白领,以及到我大学毕业以后,家里造了新房子,在北京买房子。在中国,在我那个村子里,很多乡亲都是这样从贫穷走到小康,从物资的丰富走到精神礼貌的满足。一个家的复兴之路不就能勾勒出我们伟大国家的强大之路吗

  不论是要让人民过上小康生活,还是建设强大的国防,都离不开经济的发展。仅有经济发展了,才能全方位的增强自我的综合实力,使自我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我们必须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我们即将迎来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一九七八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此刻,我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看完《复兴之路》,我们在震撼之余,最重要的是要继往开来,沿着前辈们在复兴之路上留下的足迹,更成功的走好复兴之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现阶段,作为大学生,我们要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强和提高我们的思想政治水平,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梦想信念,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复兴之路观后感(三):

  当我走进《复兴之路》的展厅时,立刻被展厅墙上的文字——“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吸引住了。华夏五千年,中国享有多么悠久灿烂的历史!长城、兵马俑、紫禁城,这些世界所称颂的伟大奇迹;丝绸之路、四大发明、郑和下西洋,这些推动和促进了世界历史进程的伟大壮举……为什么一个号称“居于世界中央”的大国会沦为半殖民地的国家为什么她会在那些所谓的欧洲“蛮夷”的坚船利炮下不堪一击是没落腐朽的封建制度,是封闭自大的骄狂心态,是陈旧落后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看着墙上一张张帝国主义列强残杀中国人的照片,我的心无法平静。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深为自我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礼貌感到骄傲,但我认为我们更应当直面这段近代的屈辱史和血泪史,决不能忘记过去!

  仅有我们党,才能救中国;仅有我们党,才能领导人民建设和发展中国!这是真理,是被中国人民的血泪见证过的真理,是被中国革命历史实践检验过的真理!在《复兴之路》这次主题展览中,同时也展出了中国革命历史中一些有识之士采取的救亡运动和不一样的革命道路,包括:洋务运动、康有为、谭嗣同等的变法维新、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陶行知等教育救国,这些道路被历史证明了它们对于改变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命运是行不通的。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成就了日本帝国主义的《马关条约》;变法维新在慈禧的一手遮天下只剩得一个京师大学堂;辛亥革命的果实最终被窃国大盗袁世凯收入囊中;爱国知识分子们的种种努力奋斗,在军阀反动派面前收效甚微。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发展到壮大,虽然中间有过认识上的不统一,有过左和右的错误,但他们是中国革命历史中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政党,他们代表了最先进的生产力。仅有他们才能够领导千百万的劳苦大众翻身做主。万里长征,那么多的艰难险阻,还有敌人飞机大炮的围追堵截,但最终红军胜利了,我们党胜利了,建立和壮大了自我的根据地,延安成为青年们向往的革命圣地。党在那里坐定指挥,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当我盯着墙上反映延安时期精神面貌的图片时,我

  看到了一种生命力,一种坚实的民族精神,那种精神是永远不会被打败、击垮的。

  进入展览的第五个部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真切地感到了祖国发生的巨大变化。那里有三峡大坝和青藏铁路的景观模型,有成功进行载人试验飞行的神舟飞船,有中国农村、城镇发生的翻天覆地大变化,有申奥成功的喜悦,整个展厅洋溢着昂扬的斗志和振奋人心的力量。没有改革开放,就不会有我们今日取得的如此巨大的成就。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为投资者所青睐的国家之一。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中国也从一个制造大国开始向一个创新大国迈进,我亲身地感受到祖国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我感到自我正在经历着一个历史的转折,一场伟大的复兴。而这一切当之无愧地应当归功于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中国共产党。没有共产党,就不会有中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凝聚;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高瞻远瞩,就不会有改革春风吹遍神舟大地;没有中国共产党的一心为民,带领人民奔小康,老百姓兜里的钱就不会鼓起来。

  突飞猛进的中国经济,完善社会主义市经济体制苦干问题的重要决议,无一不是民族复兴的基石。展览让我领略到了国富民安的道理,认识到年轻一代所肩负的历史职责和民族复兴的重任。展览让我们看到了祖国前进的艰辛历程,同时也看到了今日中国的强大。我们是祖国的期望,我们要继承先辈的优良传统,为报效祖国做出更多的努力。

  复兴之路观后感(四):

  4月14日,正值春意阑珊之季,我院电力电子研究所组织党员与群众一行40人前往国家博物馆参观了《复兴之路》大型主题展览。

  从车流喧嚣的十里长安街进入庄严的国家博物馆的那一刻起,我们仿佛步入了无声的岁月之河。从十九世纪中叶的“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探求救亡图存的道路”,到上个世纪“中国共产党肩负起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历史重任”、“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再到“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280多件套珍贵文物和870多张历史照片见证了历史岁月的洗礼,也承载了中华民族复兴的雄壮豪情。

  这是一段屈辱、奋斗以及复兴的历史,是一段中华民族由弱到强、由主权沦丧到开始独立、由人民受奴役到翻身做主人、由饥寒交迫到小康富裕的巨大变迁。在鸦片战争和南京大屠杀场景前,我们感受的是一种主权沦丧后丧家奴隶的压抑、屈辱和愤慨;在太平天国、武昌起义场景前,我们感受的是一种为了追求民主、独立与自由的奋起、斗争和壮烈;在毛泽东主席发出的震惊全球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场景前,我们情不自禁而泪流满面;在两弹一星、青藏铁路场景前,我们感受的是一种民族复兴的无比自豪。

  近两个世纪的民族复兴之路,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作为一名中华儿女的骄傲,也感受到了身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的职责。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也深刻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科技才能兴国;不重视科技创新,国家不可能强大;不重视科技,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之林。大家纷纷表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也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每个人都对国家繁荣和富强具有不可推卸的职责和义务。“民族兴亡,匹夫有责”。虽然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可是只要我们都能恪尽职守,在自我的工作岗位上踏实进取、进取奉献,集合全民族所有人的力量,那么伟大的中华民族必将在复兴之路上不断谱写更辉煌的篇章。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步出博物馆,已是惠风和畅,春深似海的和谐盛世。

  复兴之路观后感(五):

  《复兴之路》的切入点是十分广阔的,它向我展现了中国从鸦片战争到现今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果的近现代史的广阔画面。而它的切入点侧重于讲述在各个历史关键分化点上道路的选择问题,也就暗合了这部纪录片的主题“复兴”。能够说是一部想要为观众展现一幅历史大画卷的大型历史记录片,同时也期望观众能够从中获得对于国家复兴的些许感触。

  可是,在看完整部历史记录片后,给我的感觉是一种失望,让我提不起一点精神。整部片子几乎就是对于高中中国近现代史教材的原文照搬,所具有的新意可谓是少之又少,我想我就算不看这部片子所能够写出的历史观点应当也不比此刻所能写出的要糟糕。我想整部片子令人感觉如此乏味,其原因主要有以下这些:

  1、意识形态宣传的痕迹太过于明显。整部片子虽然着眼于整个中国的近代史范畴,可是对于除开中国共产党在复兴上的作为之外的部分太过于单薄。其实对于其他非中国共产党团体对于我国近代化进程所做的努力实在不小。这些东西其实也值得用更多的笔墨去书写。

  2、史观过于陈旧。整个纪录片的史观基调依然停留在高中课改之前的中国近现代史水准上,对于晚晴志士们的评价依旧是在一个很陈旧的层面上进行的,这显然对于一个追求新的史观的大学生是不能理解的。

  3、整个纪录片的涵盖范围过于庞大,没有很好地驾驭整个纪录片。拿《燃烧的黄龙旗》作为比较,《复兴之路》显得极为死板,没有一种将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还原的跃然纸上的感觉。这种缺陷也许就是因为它所涉及的范围太过于庞大而造成的。

  尽管有这些许多令我不爽的情景的出现,我还是坚持将这系列的纪录片看完了,期望能够在里面找到一些对我的历史知识有提高的地方。看完之后,我也不怎样清楚这种新鲜知识对我的影响是怎样的,也许是潜移默化的吧。

  以下是我对于中国复兴的过程的一些粗略的看法和见解:

  1、中国在近代的落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维多利亚时期的维多利亚女王和同时期的慈禧太后对于种种现实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反应,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说明中国已经在经济、制度各个层面上落后于西方的先进社会。改革,或者说,社会变革已经是大势所趋。各个阶层都在做出各自的努力,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已经最终中国共产党的努力,这些努力,无论其最初动机如何,客观上确实都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以及中国从封建社会的摆脱。也许从反帝国主义这个层面上来说,他们或多或少存在所谓不够彻底的问题,可是既然是从近代化的角度来讲,那就不应当忽略。由于政治独立是经济发展乃至走向复兴的一个重大前提,所以,晚清志士们的努力最终失败是一种必然。

  2、反过来说,中国共产党最终完成了政治独立的目标并开始进行经济建设也是一种历史选择,一种人民的选择的结果。所以,至少在当时,乃至当前,中国共产党都能够算作是一个有活力、卓有成效的政党,这些历史功绩和作为是永远无法从历史的功劳簿上抹杀。的确,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新中国。

  3、新中国改革开放之前构成的各种错误或者说极“左”的思想和作为,尽管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灾难。但不如把它看作是中国革命历史中的波折,也许百年以后,历史学者会把这一系列事件认为是社会主义制度真正建立起来之前的挫折。一如法国大革命,从热月政变到巴黎公社之后君主制度在法国的彻底消失所经历的70余年的历史。再者,对于一个当时执政经历尚且浅薄的政党,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上的错误情有可原。又比如英国从光荣革命到19世纪40年代真正确立广泛的普选制度——政治体制的真正完善,所经历的长时间,是一个道理。所以,或许我们还是有理由相信,今后所见的中国共产党,会有一些出色的提高。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建设上的成就瞩目,一些与经济建设和经济制度采用所相关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构建也有不错的成就。这点,哪怕是一个极端的反社会主义者也不会否认。可是政治方面的改革可谓是捉襟见肘,建国前的新政协所订立的一些政治原则和制度依然沿用至今。这个现象一方面说明了当时订立的政治制度的先进性。另一方面,也暴露了当前中国政治制度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落后。按照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史观的观点,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和生产力的发展是具有反作用的。落后的政治制度必然对于经济建设存在阻力,或许此刻这种阻力在中国还不明显,可是今后会是个什么情景,是否乐观,没人能够预测。如果非要等到经济基础自我去决定一种新的上层建筑,那手段将会是激烈的而非平静的那种。所以,我认为,中国今后的改革方向,还应当更加注重政治制度的层面。否则,所谓走向复兴就是一张空头支票。

  复兴之路观后感(六):

  泱泱的中华五千年,从夏禹建立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开始,在封建统治下的人民。始终遭受着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困苦中的中华儿女曾发出一声声响彻心扉的呐喊。但民主、共和始终隐藏于黑幕之中,遥不可及……民众们高高举起的双手,延伸向远方的期待目光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

  可谁又曾料想到,昔日千疮百孔的中华大地今日如此勃勃生机。绚烂的光芒如利剑般刺破那块坚硬的幕板,黑暗被击退。民主共和也随着黎明的曙光喷泄而出,映在祖国大地的每个角落。中国共产党用自我坚强的臂膀拯救保护着华夏,用一个个横空出世的理论,一栋栋崛地而起的大楼,一颗颗更加炽热真诚的心,向世人昭示着中国的日益强大。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他的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没能拯救深陷泥潭的人民群众。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没能使中国摆脱半殖半封建社会境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28年的艰苦奋斗,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应对群众的嘱托,他们用汗水凝聚期望,用行动成就期盼;看到战场上倒下去的战士,他们用泪水发泄悲哀,用热血洗刷屈辱。这就是铁骨铮铮的中华儿郎啊!而在听到毛主席的那一句“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他们饱经沧桑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那孩子般如花儿般绽放,让所有的华夏儿女都为之心动……

  如果说母爱是伟大的,那么党给予我们的呵护又是怎样的博爱啊!中国共产党自身正是一篇鸿篇巨制,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前方的路上的艰难曲折,也感受到了跨过鸿沟,登上成功殿堂的喜悦与激动。中国中产党高于一切,他的足迹亦如天上的繁星闪烁着光芒,遍布各地;他的光辉亦如温暖的阳光,普照万里;他有似一根无形的绳索,将中国儿女的心紧紧地系在一齐,带着我们向最光明的地方迈进。

  共产党,多么响亮又具有号召力的名字!有时候,他像一弯小溪,尽管前方有许多荆棘和障碍。但他仍然拼尽全身力气,冲破阻碍,只为抵达汪洋大海,贡献自我的力量;有时候,他像一位把爱埋于心底的母亲,默默地付出,不求回报。只是期望所有的人民群众都能过的幸福……原先,有一种悄无声息的爱竞是这般令人感动。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凝聚全民族的力量与智慧,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更加繁荣,更加富强的中华民族;让世界瞩目,让世界见证中华民族从崛起到昌盛的伟大时刻;让世界明白,中国不再是一个任人欺凌的羊羔,而是闪耀在东方天地上的后起之秀、明日之星。

  复兴之路观后感(七):

  历经风雨沧桑,历经时事变故,有过盛唐的自豪,也有过清末的伤感,体会到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也体会到圆明园被烧的耻辱……有着五千年礼貌历史饱经风雨沧桑的中华大地,最终在今日迎来了春暖花开的日子,建党90周年之际,我们为这个国家而骄傲,为这个民族的繁荣昌盛而自豪。

  今日来到了国家博物馆进行参观,今日的主题是“复兴之路”,从鸦片战争到现代化的中国,步步经历了从困难到胜利的过程,无论是战争时期的流血牺牲还是和平年代的经济竞争,中国都在世界人民面前展现了我们是个勇敢自强的民族,所有困难我们都能够克服,唯独坚挺不拔的精神不能失去,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我为我的祖国感到骄傲和自豪!

  “为了一个民族的梦想,我们从1840年的海面出发;为了一个不变的追求,我们在岁月深处写下光荣。全球视野下展现中国道路之抉择;全景历史中浓缩民族复兴之历程。”《复兴之路》围绕千年巨变、峥嵘岁月、中国新生、伟大转折、世纪跨越、继往开来等六大主题,反映自1840年以来,中国艰难曲折的民族振兴之路和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其中印象最深的还是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比较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使中国发生历史性巨变,中国人民思想也由此获得一次巨大的解放。然而,辛亥革命又是一次不彻底的革命,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在接下来的岁月中,谁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谁能让中国人过上有尊严的生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将经历怎样的艰难曲折,才能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呢之后经历了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30年,到了现代化进程的中国,无论从经济还是军事方面我国已经发展为一个综合型大国,再也不会像旧社会那样受人欺辱了,我们民族已经屹立于世界之林,挺拔的站起来了。“震撼”“激动”“落泪”……这是众多观众在形容《复兴

  之路》观后感时所用的话语。“就是要让广大观众看到中国在160多年复兴之路上一路行来的种种变迁,并让无数观众从这种变迁中感受并触摸幸福。

  即便在和平年代的今日,战争时期的爱国精神也已发扬的如此广泛,变革的时代留下了一串串清晰可见的脚印:抗击非典,践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领袖和民众共赴危难,赢得了人民的爱戴和拥护。突飞猛进的中国经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苦干问题的重要决议,无一不是民族复兴的基石,让我领会到了国富民安的道理,认识到年轻一代所肩负的历史职责和民族复兴的重任。也让我们看到了祖国前进的艰辛历程,同时也看到了今日中国的强大。我们是祖国的期望,我们要继承先辈的优良传统,为报效祖国做出更多的努力。

  看完《复兴之路》的展览,我有种说不出的感动和自豪!感动的,是那些为中国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和牺牲的人;自豪的,是为自我能够成为这个优秀民族的一份子!

  经历了岁月的磨砺和洗涤,中国共产党领导着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共产主义这个最终目标而不断探索着、奋斗着、发展着、前进着……在这个历程中,我们一齐哀悼,一齐欢呼,一齐奋斗,一齐感动……不论遇到什么,历史事实都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将会不断发展、提高!

  复兴之路观后感(八):

  《复兴之路》这是一部能够让我们真正深入的了解中国艰难曲折的民族振兴之路和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的巨片。看完后,我汹涌澎湃,心境久久不能平静。中国历经风雨沧桑,历经时事变故;有过盛唐的自豪,也有过清末的伤感;体会到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也体会到圆明园被烧的耻辱……有着五千年礼貌历史饱经风雨沧桑的中华大地,最终在今日迎来了春暖花开的日子。

  为了一个民族的梦想,我们从1840年的海面出发;为了一个不变的追求,我们在岁月深处写下光荣。

  全球视野下展现中国道路之抉择;全景历史中浓缩民族复兴之历程。

  曾几何时,中华大地文学之盛,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唐诗宋词争相诵读;曾几何时,中华大地被誉为礼仪之邦,崇尚儒家思想的炎黄子孙重礼仪,讲诚信;曾几何时,中华军力之强,元朝铁骑进入欧洲,明朝宝船下达西洋……

  然而,当国人还兀自沉浸在四大发明的光环之中是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还自以为中华地大物博,还坚信天圆地方时……在欧洲,许多西方国家却在悄然中慢慢发展壮大起来,并且很快的超越了东方礼貌。当其本国资源不能满足发展需求时,便把目光瞄向了资源丰富的东方亚洲国家。于是,英皇派出使者到当时还很强盛的大清朝,请求与其通商。然而,乾隆皇帝却以‘天朝物产丰盈’为由一口拒绝了。中国与世界给予的第一次机会失之交臂。

  当中国的大门被打开时,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坚船利炮之下,中国的灾难降临了……在列强的武力威胁、打击之下,当时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丧国辱权的不平等条约,使本就落后的华夏大地的现状雪上加霜,沦为了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状态……

  “国破家何在”当中华大地面临生死存亡的抉择时,一批批的仁人志士挺身而出,前赴后继的为了解放中华的事业而奋斗。

  中国的革命道路可谓是曲折而艰难,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同样遭遇了失败,就其原因是没有从太平天国运动汲取失败的教训,总结经验。因而重蹈了以前的覆辙。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取得了胜利。他们进取的从前人那里总结经验,善于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善于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并能勇敢地从失败中站起来,继续奋勇前进!

  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多次磨难。98洪水泛滥,2003非典入侵,世界的目光都在注视着中国。灾难中最高领导人出此刻最前线,鼓舞我们要有战胜一切磨难的勇气和信心。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众志成城、万众一心,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品质和精神,足以让国人自豪,叫世界震惊。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让人民失望,没有让世界当成笑柄,抗击了洪水的肆虐,抵制了非典的横行。生活秩序又回归正常,从那里,我看到了不屈,学会了坚强。

  如今中国正在变得强大而富有。在世界惊叹之余,我们更不能有片刻松懈。作为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要懂得居安思危,不要安于现状的享受,要充分发挥自我此刻的创造精神。为了体现自我的价值,奠定民族自立的基石,为了中国在世界上的稳固的地位,我们一齐开拓!

  中国作为最璀璨耀眼之星在东方冉冉升起,光辉照耀世界的每个角落,我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将像登上珠穆朗玛峰一样踏上强国之巅!经过学习,我进一步认识到要辨明历史的正确走向,就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此刻的生活是幸福的,是祖国赋予我们的,要想她永葆青春活力,就要不断的有新鲜血液输入,同时还要向外疏通,让世界认可。

  我们的复兴之路还没有结束,我们还有很多的路要走,有很多的事要做,做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我们肩上的担子是很重的。

  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礼貌历史,多少的沧桑岁月,才得来今朝幸福生活。

  看完《复兴之路》,我们在震撼之余,最重要的是要继往开来,沿着前辈们在复兴之路上留下的足迹,更成功的走好复兴之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现阶段,作为大学生我们要加强和提高我们的思想政治水平,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梦想信念,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复兴之路观后感(九):

  《复兴之路》全片叙事宏大,解读深刻,全景追溯中华民族160多年来的强国之梦和不懈探索的伟大历程,经过振兴之路伟大成就探索方向和平发展不懈探索唤起信心这六个篇章向观众展示全球视野下中国发展道路之抉择、民族复兴之画卷。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167年,贯穿着中国近代史以来每一个深刻的历史阶段、每一个感人的故事,勾画出了中华民族艰难曲折的伟大“复兴之路”。从这条艰难曲折的伟大“复兴之路”的历史长河中,能够得出这样一条历史结论:那就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

  从1840年领土沦丧、百年屈辱的开始,到今日的独立自主并完成香港和澳门的顺利回归;从千年局变(辛亥革命)、峥嵘岁月(革命失败、探索新道路)到中国新生(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从闭关锁国、落后挨打、民不聊生,到今日的改革开放、申奥成功、小康社会。百年的屈辱和半个世纪的发展繁荣既见证了“落后就要挨打”这样的血的教训,也印证了“民族精神与国家安全从来不是静态恒定之物,从来是在动态中不断变化演进的。能够这样说,《复兴之路》用事实证明,仅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从洪秀全到孙中山,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在百年沉沦、百年复兴、跌宕起伏历史进程中,多少仁人志士为了民族的梦想在水深火热中探索;多少炎黄子孙为了国家复兴的追求,在岁月深处写下光荣!作为现代中国大学生,我们是骄傲的,因为我们的国家在富强;我们是自豪的,因为我们有如此多的精神领袖和如此伟大的民族。我们应当矢志不渝追寻他们的梦想,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职责,以自我的努力为中华民族发展史续写新的篇章。诚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能只是一种口号。复兴,靠强大的军事高科技的国防,靠全中华儿女的智慧的凝聚力,靠真正的民族素养的说服力。我们既需要完善政治体制,建立强大的经济体制亦要拥有不可磨灭的文化精神。

  复兴之路观后感(十):

  为了迎接党的17的胜利召开,CCTV最近在播出纪录片《复兴之路》,片中详细解读了1840年以后至今中国人民的战斗与建设历史。

  我出生在改革开放以后的年代,我们此刻年龄在30以下的这一辈对于文-化大革命是陌生的,甚至好奇的。2000年有幸来北京发展,我就刻意的研究起这一段历史,我看了国家图书馆公开的一些这方面的资料。02年住院时候结识了一个70岁的老病友,从他那也明白了一些他们理解的这10年。

  我崇拜毛主席的,我家里此刻还供着中国计算机报L主编从韶山“请”来的主席铜像。对于这10年浩劫,我是这样理解的:首先主席是个人,不是个神,其次主席是个诗人,再次主席才是个主席。在革命战争年代,主席是伟大的,他一手缔造的新中国。可是在49年以后,和平时代来了,主席的治国不断的被证明偏离轨道。我理解的就像拔河,这边过了红线拉过去了,其他同志给拉回来。

  可是主席毕竟是个诗人,以及权利的拥有者,诗人最好的表达方式是诗,所以,66—76的这10年就被灌上了“文化”的头衔,我理解的是,这10年主席以文化的名义与自我斗争了10年,可是在后期他自我也证明与自我斗争的失败。这个斗争中,主席是肯定自我也是否定自我。

  在《复兴之路》中,我还激动的看到,中国走过了一段漫长并且艰难的道路,人类历史上在上世纪之初还没有哪个国家以往遭受过像中国这样的屈辱,再看看此刻社会的繁荣,中国人应当学会自豪和自信,可是不是自大。

  片中解说词说到,为了一个民族的梦想,我们从1840年的海面出发;为了一个不变的追求,我们在岁月深处写下光荣,全球视野下展现中国道路之抉择。

  能够看出一个大国从伤痕一路走来的不容易,这就像我们一个家庭一样。我小时候父亲去世,家里老屋连楼板都没,还拉了一笔看似不小的债务。之后大姐工作以后努力挣钱还债,再之后家里老屋铺上楼板,家里用上煤气灶,买来西湖牌黑白电视。到以后2姐在北京读完大学,做了白领,以及到我大学毕业以后,家里造了新房子,在北京买房子。

  在中国,在我那个村子里,很多乡亲都是这样从贫穷走到小康,从物资的丰富走到精神礼貌的满足。一个家的复兴之路不就能勾勒出我们伟大国家的强大之路吗

  “复兴之路”就是人民的幸福之路

  最近,一部大型历史政论片引起关注。“有感染力、十分受感动。”“从历史变迁中真实地触摸到了一个民族的幸福”……民众口口相传,媒体热烈评议、网络跟帖如潮,说的就是它:《复兴之路》。

  在娱乐节目竭力挤占社会生活空间,海量资讯不断分散人们注意力的时代,一部理论性极强的政论片热播绝非偶然。

  它之所以能够引发观众的共鸣,之所以散发出震撼人心的魅力,就在于它以力求真实的艺术风格,勇敢地走进历史的深处,走进真理的深处,走进当代中国人的心灵深处,说出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和中华民族的心里话:历经苦难、牺牲和奋战,中国人民找到了一条实现幸福梦想的伟大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世上的路有千万条。但找到一条能够让一个以往深陷苦难的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路,却是那么的艰难!《复兴之路》把寻路的起点放在1840年,放在鸦片战争那定格了全民族耻辱的海面上。“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谭嗣同的悲鸣,正是当时中国人民在黑暗与迷茫中不知何往、呼号无助的真实写照。中华民族从来不缺少仁人志士,也不乏揭竿而起的一代豪杰,但《复兴之路》以历史事实雄辩地告诉我们,从洋务运动到君主立宪,从戊戌维新到清末改良派与革命派的论争……都没能真正找到属于中国人民的道路。学习西方搞资本主义,可“教师打学生”,行不通!袁世凯之流复辟帝制,但人民不答应!中华民族的期望之路啊,究竟在何方!

  复兴之路观后感(十一):

  今日我看了《复兴之路》这部影片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深刻的了解。

  中国历经了多少风雨沧桑,也历经了多少磨难。有过盛唐的自豪,也有过清末的伤感;体会到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也体会到火烧圆明园的耻辱……有着五千年礼貌历史饱经风雨沧桑的中华大地,今日最终迎来了春暖花开的日子。

  当国旗冉冉升起的那一刻;当嬉笑打闹的那一刻;当在课堂上欢快上课的那一刻;当与家人共进晚餐的那一刻……你,是否想过,这一切是多么来之不易。

  曾几何时,中华大地文学至盛,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唐诗宋词争相诵读;曾几何时,中华大地被誉为礼仪之邦,崇尚儒家思想的炎黄子孙重礼仪,讲诚信;曾几何时,中华军力之强,元朝铁骑进入欧洲,明朝上船下达西洋……

  然而,正是中国的强大,正是我们拥有四大发明,才被一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当国人还自以为是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时;当国人还自以为中华地大物博时;当国人还坚信天圆地方时……欧洲等各个国家却在悄然中慢慢发展壮大起来,并且很快的超越了东方礼貌。

  1840年,因为中国的禁烟措施,遭到英国政府的强烈反对。中英两国爆发了鸦片战争,由于中国的科技落后,导致中国大门第一次被打开。中国彻底失败,并且签定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然而中国人的思想还未被打开。1860年英法舰船200只,侵略军16000余人闯至天津大沽口外。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委曲乞和,无心抵抗,致使侵略军长驱直入,进逼京城。咸丰皇帝仓皇逃奔承德,百官皆散,军卒志懈,民心大恐。

  次日午时,当侵略者将圆明园的财宝洗劫一空后,又放火将圆明园烧成粉末。这时的中国彻底宣告失败。

  “国破家何在”当中华大地面临生死存亡的抉择时,一批批有志人士挺身而出,前赴后继,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如:谭嗣同、梁启超、秋瑾、孙中山、毛泽东……一批批的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仅过一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和奋斗,最终迎来了今日这完美而幸福的生活。

  今日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倍加珍惜。为了使耻辱的历史不再重演,我们此刻就要好好学习,长大为国家出一份力,让祖国变得更加强盛

  复兴之路观后感(十二):

  《复兴之路》按照历史线索,逐集表现中国如何在国家危亡之际开始了民族觉醒,如何在民族救亡的探索之中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如何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实现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突破,如何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科学发展,建设富强、民主、礼貌、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历史片最难的是历史素材的取舍,拍中国的近现代史就更难,难在毕竟观众的陌生感要差一些。国内有多少人会对西班牙史、葡萄牙史、荷兰史,甚至美国史有多少了解除非是专业人士和学者。所以,拍《大国崛起》时我们不用研究这个问题。但对我们中国自我的历史,能够说每个中国人从小时候都理解过基本的教育。在这种情景下,如何表达出最基本的新鲜感,就成为最困扰我们的追求。”任学安在介绍剧组面临的最大困难时说。

  任何一个创作都期望呈现一种新鲜的面孔,这样传播效果、到达效果才会更好。否则传播就没有意义了。如何给观众新鲜感任学安和剧组成员们从电视梳理与文字梳理的不一样之处入手,开始探索。

  “电视是时间艺术、时间作品,没有太多空间功夫去铺陈。电视是用画面叙事,让观众经过影像来了解。文字叙述的历史追求必须思想深远,有哲学高度,电视节目有时候可能甚至不需要说话,一个画面加一段音乐就足够了。”任学安介绍了《复兴之路》带来的影像冲击力:“在第一、二集中的开头,观众能看到当时的中国人用脚踩水车的画面,如果认真看,你就会发现那些人都是光着屁股的,那是真正的衣不蔽体。再往后看,看到第四、五,尤其第六集,画面转为恢弘绚丽,那种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如果观众能完整地看完这六集,基本能清晰看到中国由弱到强,由主权沦丧到开始独立,由人民受奴役受欺侮到翻身做主并且开始享受小康生活的变化。”

  任学安说,即便说《复兴之路》目前所呈现的历史事实本身仍是比较基本的,但放在电视上跟放在书上是不一样的,经过电视综合艺术手法表达,它产生了更强更新的冲击力。

  尽管制作时间短,但《复兴之路》剧组还是尽可能地收集珍贵资料来表达历史。比如片中展示的最终一个皇帝溥仪的辞位诏书、孙中山成立亚洲第一个共和国的民国公约等都是从中国历史第一、第二档案馆找到的原件。还有苏中建交时的俄文版文件的原件影像,则是第一次公开的外交部“镇部之宝”。

  为了使这部政论片经得起考验,剧组采访了140多位境内外专家,其中境外专家30余位。

  “《复兴之路》不承担对历史进行新解说”

  与《大国崛起》突出对事件的讲述有所不一样,《复兴之路》不仅仅关注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发展的轨迹与最终的影响,还将很多笔墨放在历史人物的命运之上,如林则徐、魏源、康有为、孙中山……一个个在中国历史上振聋发聩的名字,他们的命运在片中均有展现。

  “写历史绕不开两个东西,一个是人,一个是事。在历史的关键点上,总能找到一些具体推动、承载历史的人,他们是历史的参与者。经过他们的故事,此刻的观众感受和触摸起历史来可能会更鲜活一些,更真实一些。”任学安说,《复兴之路》一片中出现的人物,应当说都跟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是历史的参与者,有些还是历史的创造和推动者,写历史不能忘记他们。